产业内贸易理论

时间:2022-07-06 01:17:48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内容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资源察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参加贸易的各国必然是出口其生产中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生产中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也就是说贸易国进口和出口的必然是国内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而不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同一类别的产品,因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产业之间贸易的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现象.就是工业化国家之间制成品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这种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变得更为突出,与部门之间贸易,尤其是与制成品交换初级产品的贸易不同。在制成品的贸易中,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部门生产的产品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美国和一些西欧发达国家都既是机动车辆的出口国,同时也是机动车辆的进口国;既出口酒类饮料,也进口洒类饮料。这种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产业或类别的制成品的情况,就称为“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显然无法解释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情况。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应用经济学家对欧洲经济共同休成立后其成员国之间贸易格局演变现象进行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格鲁贝尔(H. G. Grubel )和劳埃德(P. J. Lioyd)通过对所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研究提供了有关部门内贸易现象的详细证明,产业内贸易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以迪克西特(Dixit)、斯蒂格利兹(Stiglitz)和兰卡斯特(Lancaster)等人的论文为开端的大量有关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解释,使该理论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中一种新的理论分支的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