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金融体系

时间:2022-07-19 23:53:13

    简述我国金融体系,我国非金融体系有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国家金融体系出现了明显的“脱媒"(disintermediation)现象,即资金融通日益绕过传统的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从储蓄者(剩余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短缺者)手中的现象。后来,金融体系“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倾向更是愈演愈烈,金融体系以证券为载体的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融资作用日益突出。“脱媒”现象和金融证券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由直接融资的证券信用相对于间接融资的银行信用的比较优势决定的。

    (1)在银行信用中,商业银行既是债务人又是债权人,金融体系其受到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自然约束,因而决定了它不能为产业资本提供大量的长期信用,而只能以短期信用为主;金融体系证券信用则不存在中介机构资产负债结构的“瓶颈”约束,储蓄者的资本供给与投资者的资本需求直接对接,长期信用融资得以畅通无阻地实现,因而证券信用一般是一种长期信用,融通的是长期资本。

    (2)银行信用是以契约为载体存在的,其基本功能之一是价值储藏,作为一种挂账信用,本身是很难流通转让的;金融体系而证券信用是以同质的、等份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为载体的,金融体系在价值储藏基础上获得了流通功能,使储蓄者和投资者都获得了选择对方的权利,流通性和灵活性更强。

    (3)银行信用在融资过程中介人了商业银行等实质性的“第三者”.增加了中间环节,而且银行在融资活动中面对众多的存款者和贷款者,需要一一谈判、一一签约,融资活动没有制度化、标准化,环节较多,手续复杂,影响了融资效率;而证券信用的融资则是储蓄者和投资者直接见面,没有中间环节(券商等投资银行只是服务性”“媒介”,不是实质性介人的“第三者”),更具有直接性,而且证券信用是在比较广泛且已制度化的交易所对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进行公开交易,金融体系交易合约具有中性化、标准化、权利与责任相对称和事先确定的特性,不需要交易主体一一订约,减少了迂回过程,节省了搜寻、谈判和签约费用,因而效率更高.

    (4)银行等中介机构是以“吃利差”为生存基础的,在资本融通过程中增加了固定的交易成本,增加了摩擦因素,金融体系影响了融资进程;而证券信用在融资过程中虽然也有投资银行(券商)媒介的手续费等,金融体系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费用不会太高,因而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摩擦,使得融资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