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原理最后一篇,大循环。

时间:2022-04-28 07:34:50

97 人赞同了文章

愚悟岐黄: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一)

愚悟岐黄: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愚悟岐黄: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三)

愚悟岐黄: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四)

愚悟岐黄:再谈,厥阴篇原理

这几个月一直有别的事情在忙,所以现在才有功夫把厥阴病框架继续写完。

在以前的那几篇文章里,有个朋友评论说,厥阴病就是要打通中焦。

这句话非常正确。

厥阴病治疗的着眼点就在于此,打通中焦之后,问题基本就解决了。

现在首先要说下经络大循环,在中医教科书里面,经络的循环运动是这样子的: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此循环在手机上显示与电脑不同,自行搜索)

但实际上,也不能说这样子是错的,但是确实不够精准吧,按道理经络是三阴三阳,所有一起运动才准确。附图,自己做的。

随便PS了下,本想做成动态图的,奈何没这个技术,哪位朋友会的话,处理成GIF的,想必更直观些。自己脑补好了。

看最右面这个,所有的经络是同时运动的,阳经向下的时候,阴经向上。(红阳,蓝阴)

黄帝内经上讲,经络如环无端,而且,也必须同时运动。否则,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圆形管道,里面的水要运动,必定要同时运行。不然,前面的不走,后面的就堵塞。

此外,水的压缩性很低,而人体百分之70以上都是水。前面不走,后面动不了。

再上一个图:

接下来,首先要纠正一些误区,咱们看到的国家标准经络挂图画的经络都是一条条的细线,上图中间就是这样的。

于是,它的巡行交接过程,描述出来给人的感觉是一条接一条运行,最后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大循环。这里首先要说明:

第一,经络是所有经络——三阴三阳一起运行运动的。(第一张图)其实动画是最直观的,可惜不会做,希望高手出现,动画自行脑补。

第二,经络不是一根线,经络是有足够宽度的。不但有宽度,还有深度。

(第二张图,足少阳胆经描绘出了宽度,其实还应该有深度的。另外类似的图此网址有全套,自己看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08/19/5247515_313099145.shtml

再上一张足阳明胃经的。

所以,国家标准挂图不能说是错,但是那种细细线的画法确实有很大的误导性,给人感觉,经络是很细的线,然后一条接一条运动。

我以前学西医,那是上病理还是什么实验课的时候,用显微镜看标本玻片,看着看着,我想:这细胞都是平面的哎,人怎么会长成立体的。

接着我立刻意识到了我的错误,细胞当然是立体,是三维的。电子显微镜的图就显示的很清楚。只不过普通显微镜下看起来像是二维的

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可能被眼睛误导了。从那天开始再学习什么东西,我就很小心,总要多问一下自己,事实是不是眼睛看到的那样。

总之,经络不应该是一条条死的、细的、二维的线。应该是有物质流动的,有深度,有宽度的三维巡行路线。而且是整体运行的(三阴三阳一起)。

教科书上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条细线接一条细线,转成一圈,有误导性。

这个经络大循环的模型,可以补充解释一下厥阴病的人体温度失衡,比如,人体怎么就搞到上面大上火,腿脚却冰凉,两极分裂。

首先介绍一下图,蓝色是阴经,红色是阳经,红蓝箭头是阴阳经转换。同时,鄙人不是严格的按照经络循环路线来画的,只是示意而已。

身体比较抗击打的部位,就是阳经的巡行路线。薄弱或敏感的地方,乃阴经的巡行路线。

举例,若我们遭到攻击,肯定是弯腰低头抬手臂格挡,不会挺着肚子去硬抗。所以,胸腹、四肢内侧,是阴经。另外从解剖学上来看,四肢大神经大血管,也基本都在内侧深部,以加强保护。

那么,大家就自己想象,身体阴经和阳经一起缓缓运动的画面:阳经从后侧、外侧缓缓下行,阴经从内测徐徐上升,同时运动。

也不用太精细,理解这个模型就可以了。

经络具体是什么一直有争议,鄙人认为,应该是活体才有,因为经络若是一直运动的话,就只有活体能检测得到。像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人死了就查不到,但不能否认没有。

经络是可以导热的,常常艾灸关元的时候,热量从小腹关元透到后背命门,然后分叉到肾俞,烤完关元后,后腰,甚至后背都是暖暖的,稍微敏感些的人都不难感觉到。

还有一本我很早看过的书,名字是:中医经络探秘++经络整体调整对皮肤医疗

作者李定忠,李秀章。

里面大量的皮肤病案例都是跟经络路线基本吻合的。网上有电子版的。搜书名就能找得到。

还有下面这些西方研究的发现,研究认为遍布全身的密集结缔组织实际上是充满流体的间质(interstitium)网络,并发挥着“减震器”的作用。他们把这个结构比喻成”流动液体高速公路”。

Dr.X:人体又有新器官被发现!“间质交换网络”,算是新器官么?​zhuanlan.zhihu.com761 赞同 · 163 评论文章

这个是去年我看到并收藏的,大家看看就好,只想说,人体远远比我们了解的要复杂的多得多。

铺垫这么些,那么人体的一个大的热交换模型也基本能勾勒出来了,首先按照人体的姿势,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上部温度自然偏高,下部自然偏低。如果在微小的范围内,不至于造成太多不舒服。

人体的温度大循环模型粗略是这个样子:由于物理原因,人体上部天然偏热,所以上部散热也比较好,天热,体温升高的时候,头面部,前胸后背出汗最厉害。

正常状态下,盆腔部位和腿上不会首先出汗。

上部通过各种手段散热,温度降低逐渐往下走。沉到身体下部,由于机体持续产热,被加热之后,又缓缓逐渐上行。

跟冷空气下沉,加热之后往上走,到一定高度,温度降低,密度变大,再缓缓下沉,反复这个过程,原理一样。

都是简单的物理知识。

正常人造成厥阴症状的主要原因:身体中部,即中焦核心温度过低!!!!!!

与其说打通中焦,不如说温通更好。

人躯干中部,即中焦,是身体上下、左右、前后物质交通的必经之地!!!!!

就像圆心,圆直径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

温度总是从高向低传导,上部温度过热可以向下部传导散热,这符合热力学定律。

人体产热大的器官,头部,心脏,肝脏,都偏上,如果中焦不通,传导散热不良,就会导致上部过热,下部过寒。

中医上讲心火不能下行,心肾不交,即这个意思。

再讲个鄙人亲身观察到的现象,某年暑假我帮岳父在某寺院干活,做雕塑。因为是泥塑,要和泥。

寺庙地面是粗面大理石铺成的,我们堆了大堆湿泥,因为天气热,防止泥巴水分蒸发太干不好用,每天要洒水,因此,好大一片地面都湿漉漉的。第二天起来也如此。

后来立秋,山上夜里就微有凉意,立秋后大约一两天,早晨起来,我发现地面除了靠近湿泥巴的约一分米范围之外,整个大雄宝殿的地面全部是干燥的。

也就意味着,温度只差了三两度,水分子的蒸发运动已经大大减少了。

换做人体,体温降低一度,身体下部的体液,其运动速度大大减弱,不能与上部中和,会导致上部水分减少,会造成种种干燥症状,也会导致上部温度更高。

如口干,咽干,唇干,鼻干,等等。

人体百分之70以上都是水,还是热水,当然同样严格遵守这些物理定律。

最后,保养。

很简单,打通中焦不如叫做温通中焦。

首先,伤寒论的方子吃起来,找个靠谱的、伤寒论的、经方的中医生!!!!

找不到就自己学伤寒论!!!

这是必须的。其次,少吃饭少吃饭少吃饭!!!!!

吃饭太多会消耗大量能量。

像我,吃的太饱,午休起来,会口干喉咙痛。少吃点就没这现象,说明吃的过饱,热量不能下行。

吃得少,就相当于打通中焦。

然后,保暖 保暖 保暖 保暖 !!!!保暖 保暖 保暖 保暖 保暖!!!!

要时时刻刻注意保持体温!!!不想再提这个事!!!!

要注意一点的是,体温也可以从肺部丧失,空气过冷的情况下会慢慢造成失温。

呼吸过冷空气照样会造成各种疾病。

总之,保养身体都是非常简单,很老生常谈的东西,主要关键在于:坚持。

古中医的圆运动,左升右降,一气周流。心肾不交。心火不能下行,肾水不能上济。辛以润之等等、

还有许多这样的理论,基本就是这个人体模型。

结尾,写到这,厥阴病篇理论大框架,懂或不懂,就此结束。

多嘴一句,不管大人小孩,在昼夜温差大的季节,例如春秋,保护好躯干温度,一般是不会感冒的。

四肢对低温耐受度比较高,小时候冬天手常冻僵握不了铅笔,内脏要是这个温度,差不多人就死了。

愚悟岐黄: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一)

愚悟岐黄: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愚悟岐黄: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三)

愚悟岐黄:再谈,厥阴篇原理

编辑于 2019-08-28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分享到

中医中医养生

评论

  • 橙心
  • ​2
  • 理中汤让我胃舒服,腹肠也不感觉涨了,可惜几瓶果啤给打回原形了[飙泪笑]
  • 旧纸笔
  • ​1
  • 哥,你在哪里。我可以来找你治疗吗。

查看全部 (59)

添加评论...

推荐阅读

人体经络系统和疾病有什么关系?

中医明知...的文章 · 11 赞同

为什么女人的屁股要常拍?

《内经》云:“经络能决死生,治百病。”“骨正筋柔,气血自流”。 臀部最容易堵万病皆是源于淤和堵, 我们人体有一个中央,是最容易出现循环阻塞的问题,它就是我们——臀部! 臀部是人体…

舍得的文章 · 10 赞同

中医基础丨气从哪里来?有什么用?

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也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前面我们解释了中医之气的基本概念,今天来看一下气从哪里来?它又有什么用?人体之气,来源于出生时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

名医传世的文章 · 8 赞同

10个中医9个假!天下苦“学院派”久矣

计然的文章 · 25 赞同

养生入门之12经络——肝经

肝经——保命的万灵丹(中医百病从气生,气从那里生,从肝那里生,…

徐子淇的文章 · 34 赞同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郑州佰生...的文章 · 51 赞同

推荐:太难找了,最全人体穴位解秘

大表哥的文章 · 50 赞同

巧记经络穴位,掌握这些趣味歌诀事半功倍!

罗涛涛的文章 · 156 赞同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怎么来的?

宝连的文章 · 115 赞同

二十余种中医针灸刺法,先收藏以后慢慢理解

cyzy...的文章 · 4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