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

时间:2022-05-05 06:27:47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于20世纪初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核心要义是经汇率折算后的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是一致的,反过来理解则是,汇率的合理值应是同种商品按不同货币销售的价格比值。1986年,The Economist杂志根据这一理论,首创用各国麦当劳巨无霸汉堡的价格(Big Mac)作为基准来测试各国的实际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例如,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售价是6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应是1英镑=2美元。

同样的原理可应用于加密代币的定价。例如,2018年1月12日,加拿大肯德基推出一种专门支持比特币支付的产品——“比特币炸鸡桶”。这个购买力平价新款的炸鸡桶需要0.0010305个比特币,消费者也可用加元购买,售价20加元。据此推算,一个比特币为20/0.0010305≈19408加元,折合15651美元。不过上述计算忽略了比特币支付的手续费。截至2017年12月,比特币支付的手续费为20美元至50美元。若以20美元计算,约为24加元,由此顾客购买“比特币炸鸡桶”的实际支付金额为0.0010305个比特币加上24加元,根据购买力平价,该数应等于20加元,由此计算出来的比特币的价值为负数。这非常有趣,在不考虑支付手续费的时候,用购买力平价算出来的比特币价格高达上万美元,购买力平价而若考虑支付手续费,价格却跌至负值。这意味着高企的比特币支付费用严重损害比特币的内在价值,同时亦表明比特币还不是真正的货币,因此前述所言的购买力定价或许不能完全适用比特币的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