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天王炼成术--寻找一种稳定持续的盈利模式

时间:2022-05-15 10:45:17
    它身处高风险行业,但自1993年成立以来,虽经历二次金融危机,却能以低波动、高回报的傲人业绩示人;它业务单一,仅靠基金管理一项业务支撑,但在2007年上市时,获得了109倍超额认购,创造了香港第一家纯基金上市公司的纪录。

  这就是谢清海及他的惠理集团的发展史。其旗舰基金惠理价值基金从1993年4月至2007年8月,年化回报率达到22.1%,业绩骄人。

  更具借鉴意义的是,作为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阳光私募基金的成长范本,惠理集团的投资理念、用人之道以及股权结构、投资架构的设计等都为国内阳光私募基金提供一种发展趋势。

  12亿元!由原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与裘国根联手的重阳3期创下了迄今为止阳光私募发行规模的最高纪录。此前,阳光私募单只产品规模多在1亿元以下,赵丹阳的“赤子之心”、吕俊的从容系列产品单只规模约在三四亿元,已属规模较大的阳光私募。

  而几乎与此同时,一篇题为《某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内部讲话》的文章广为流传,文章直指私募基金为赚取管理费而采取的种种营销伎俩,为客户资金保值增值、价值投资理念荡然无存。

  那么,到底哪个才是私募基金的真相?

  事实上,自2004年2月赵丹阳担任总经理的深圳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联合深国投司、国泰君安(亚洲),推出“赤子之心”系列集合资金信托后,借助信托公司的发行平台,阳光私募开始走入投资者的视野,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吕俊、石波、江晖、李旭利等公募明星基金经理转投阳光私募,更是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尽管私募行业至今仍是良莠不齐,但在2007年、2008年这一轮股市牛熊的转换中,凭借着管理费提成模式、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方面与公募的不同,一些阳光私募走上快速扩张的道路,寻找到了稳定持续的盈利模式。

  绝对收益的秘密

  严格说来,绝对收益只产生在以投资国债或银行存款为主的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产品中,在A股市场缺乏对冲工具情况下,阳光私募要实现绝对收益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2008年市场大跌中,200多只阳光私募产品中,只有江晖领衔的星石1至3期以及金中和等7只私募基金产品实现了绝对正收益。

  不过,由于阳光私募的管理收费模式,实现绝对正收益却是其不得不追求的目标。

  相比于公募基金以收取不低的固定管理费和浮动报酬不同的是,阳光私募基金是收取极低的固定管理费和相对较高的浮动业绩提成。

  据了解,按照行业内一般的信托契约规定,阳光私募的管理费分为固定报酬和浮动报酬,其中固定管理费为0.25%,超出最高值部分才能提取浮动报酬,由阳光私募公司和信托公司分别按照17%和3%提取浮动业绩。

  正是这种盈利模式让私募基金必须追求绝对收益。但由于一个资金信托计划不能超过200份合同的限制,注定了阳光私募的资金募集规模无法跟公募基金动辄数十亿元比,而按照0.25%的费用收取管理费,这样的固定业绩报酬对阳光私募资产管理公司无疑是杯水车薪,阳光私募产品的最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集中在最高净值新增的提成方面。

  基于这样的管理费收取模式,阳光私募对净值下跌更为敏感,在市场下行时的风险控制也更及时,一旦市场不好甚至空仓或者减仓应对。如,博颐的徐大成、智德的伍军,均设立了严格的净值止损线——-5%。

  这种追求绝对收益的努力导致了一个后果:下跌中阳光私募比公募基金更抗跌,而上涨时却很可能跑不赢指数。这在2008年大跌和2009年反弹中得以体现,尽管前期大多数阳光私募在大跌中跑赢了基金,部分产品甚至实现了绝对正收益,但在反弹中却逊色于公募基金。

  另一厢,绝对收益也有助于阳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跑马圈地”。在经历了2008年的大跌,阳光私募在2009年上半年迎来了“阳春”。根据Wind数据显示,前6个月成立的阳光私募信托达到323只,占阳光私募成立以来的一半以上。其中,星石投资在2009年更是快速扩容到了16期阳光私募产品。

  不一样的扩容之道

  当然,要实现绝对收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国外,对冲基金一般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其在2001年-2003年网络泡沫破灭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更好的抗跌性,但晨星美国分析师追踪的一些产品显示,其中的大多数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名不副实。

  在A股市场上,要实现绝对收益更难,以星石旗下3期在2008年实现了绝对正收益的产品为例,更主要的原因是在2008年多数时间空仓股票和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所致。

  而为了维系公司的持续发展,规模对于阳光私募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公募基金。但受信托规定的限制,注定了让阳光私募所针对的对象只能是高端客户,单个产品的规模受到限制,阳光私募不得不走上“做多数量”的道路,其扩容也走出了与公募基金不同的路径。

  从目前私募的运作来看,大多数私募资产管理公司的老总常冲在营销的第一线。

  “业绩做得好的,有客户源源不断打电话上门来认购,但大多数私募不具有这样的业绩。”深圳一家管理10亿元规模的私募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经理表示。

  “连老总都要经常出场做营销。”上述人士透露,在众多私募基金中,为了争取高端客户的资金,阳光私募的明星基金经理往往需要亲自出场逐一与高端潜在客户谈判。

  即便是星石公司,在发行产品时,江晖也常亲自上阵,利用公开场合演讲并推荐自己的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

  由此,与公募基金经理谨慎谈论市场和股票相比,私募基金明星管理人更乐意接受媒体采访、甚至以出书等方式来包装自己。

  “如果你出了书,站在客户面前的公信度将大大增加。”北京一家私募投资公司的合伙人表示,此前他依靠此方式获得了不少高端机构客户。

  此外,私募基金也善于利用诸如博客这样的网络工具来宣讲公司的投资理念和对市场的判断。这已经成为私募基金的一个潮流,借助博客讨论投资话题,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其中,比较极端的如叶荣添,自2007年开始写关于A股投资的博客,通过两年多来的博客写作,个人对市场的判断也声名鹊起,树立了个人的品牌,并且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首期募集资产达到了2亿元。不过,尽管叶荣添号称自己的投资业绩尚可,但其真实的投资记录却无从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