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2022年最新基本要素

时间:2022-07-05 00:50:07

金融体系中德国特色最明显的是银行业。根据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统计,德国银行业机构包括七类,分别为商业银行、金融体系州立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按揭银行、建房互助协会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州立银行、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为全能银行,金融体系其他三类银行为专业性银行,其中按揭银行和建房互助协会为专营性住房金融机构。三支柱是德国银行业最为人熟知的德国特色。金融体系所谓三支柱,就是指德国银行体系主要由三类银行构成,即私人所有的商业银行、公共银行性质的储蓄银行部门和合作制的信用社。其中,储蓄银行部门包括州立银行和储蓄银行。自19世纪后半期形成以来,三支柱格局已经维持了100多年。无论是从资产规模占比看,还是从机构数占比看,三支柱都在德国银行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支柱的机构数占比和资产规模占比分别在七成和九成以上。2019年年底,三支柱的机构数和资产规模分别为1 487家和6.6万亿欧元,占银行业比重分别为96.9%和78.3%。

在三支柱中,资产规模最大的是商业银行,机构数最多的是信用社,被直接赋予公共使命的是储蓄银行。从规模来看,2019年年底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3.4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规模比重达41.2%,其中4家大银行、145家区域性商业银行、109家外国银行分行,资产规模分别为2.1万亿欧元、1.0万亿欧元和0.4万亿欧元。储蓄银行部门和信用社的资产规模小于商业银行,分别为2.1万亿元和1.0万亿元,占比为25.7%和11.8%。从机构数来看,2019年年底德国信用社为842家,占银行业机构数比重为54.9%;储蓄银行部门和商业银行分别为386家和259家,占比为25.2%和16.2%。其中,储蓄银行部门包括380家储蓄银行和6家州立银行。从所有制形式来看,德国存在大量公共银行性质的储蓄银行部门。在发达经济体中,私人所有银行已成为银行业的主体,金融体系合作制的信用社也广泛存在,而公共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私有化浪潮后,已很少见。不过,得益于储蓄银行的市政托管机制以及联邦主义传统,德国银行业抵御住了全球性的私有化浪潮,仍保有大量公共银行,成为德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特色。

三支柱内部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尽管三支柱格局得以长期维持,但二战后三支柱内部不同类别银行的重要性却有显著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金融体系储蓄银行部门是规模最大的一类银行,其资产规模占比曾长期维持在35%以上,20世纪70年代一度达到40%。商业银行长期居于第二位,资产规模占比一度降至接近20%,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恢复性、趋势性上涨。在州立银行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于2010年12月超过储蓄银行部门,此后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2019年年底,金融体系商业银行比重达到41.2%,较同期储蓄银行部门的比重高15.5个百分点,分别较2000年年底和2008年年底的比重高13.5个和10.3个百分点。信用社规模相对最小,资产规模占比波动幅度较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低时曾低于9%,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高时曾达到17%左右。2019年年底,信用社资产规模占比为11.8%。三支柱外的其他类银行的比重在保持大体稳定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政策性银行比重呈周期性变化,专营性住房金融机构比重趋势性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