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包括哪些

时间:2022-07-09 18:56:28

激励理论包括哪些?激励理论的内容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激励理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性活动。管理心理学把激励看成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工作效能就越高;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越低。主要的激励理论分三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等。

1954年,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发展为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959年,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激励因素》中提出来了“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通过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激励理论会计师进行调查访问,得出结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激励理论他把前者叫作激励因素,后者叫作保健因素。196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集中研究了人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需要状况,特别对人的成就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内容型激励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把人的高级需要分为三类,即权力、交往和成就需要。1972年美国耶鲁大学行为学家教授、心理学家克雷顿·奥尔德弗在《生存、关系以及发展:人在组织环境中的需要》中提出“ERG”理论,即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激励理论奥尔德弗认为生存、关系、成长这三个层次需要中任何一个的缺少,不仅会促使人们去追求该层次的需求,也会促使人们转而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激励理论还会使人进而更多的追求低一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第二种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即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