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比率是多少?

时间:2022-04-18 00:31:21

约为0.618(√5-1)/2在拆分时.在宽度为全长约的约0.618处进行拆分.就叫做对数.这个拆分点就叫做对数点(通常用φ则表示)把两条切线拆分为两部份,使当中一小部份与全长约之比等同于另一小部份与这部份之比。其差值是两个有理数,用分数则表示为(√5-1)/2,取其第四位位数的近似于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率设计的外型极为迷人,因此称作对数,也称作中外比。这是两个极为有趣的位数,我们以0.618来近似于则表示,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辨认出: (1-0.618)/0.618=0.6180.614的比率

6180339887498948482045868343656....分已知切线为两部份,使当中一小部份是全切线与另一小部份的比率中项,这就是在中学几何课本中提到的对数问题。若C为切线AB的满足条件的分点,则可求得AC 约为 0.618AB。这个拆分在素描被称作对数,我们有时也可说是将切线分为迈齐比、中外比Longuyon内比。若用G来则表示它,G 被称作白银比或对数数。 消化系统后现代中的对数 消化系统后现代检视受到族群、社会、个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牵涉到形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只有整体的人与自然、比率协同,才能称得上一种完整的美。本次讨论的问题主要为后现代检视的一些定律。 (一)对数律 这是公元前八世纪古罗马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辨认出,后来古罗马后现代家柏拉图将此称作对数。这其实是两个位数的比率亲密关系,即把两条线分为两部份,此时解说词与盖基之比恰恰等同于整条线与解说词之比,其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解说词的平方等同于全长约与盖基的乘积。0.618,以严格的比率性、艺术性、人与自然性,蕴藏着丰富的后现代价值。 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比率,会本能地感到五感存在?其实这与人类的演化和消化系统正常发育密切相关。据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骨骼方面以头骨和腿骨变动最大,身躯外形由于近似于白银而正方形变动最小,消化系统结构许多比率亲密关系接近0.618,从而使消化系统美在几亿年的历史积淀中固定下来。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消化系统美做为最高的审美观国际标准,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广之,凡是与消化系统相似的球体就喜欢它,就觉得美。于是对数律做为一种重要形式美法则,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观经典规律,至今不衰! 近年来,在研究对数与消化系统亲密关系时,辨认出了消化系统结构14个“白银点”(球体盖基与解说词之差值为 0.618),12个“白银正方形”(宽与长差值为 0.618的长方形)和2个“白银成分股”(两球体间的比率亲密关系为 0.618)。 白银点:(1)腋下:高高-足部之拆分点;(2)咽喉:高高-腋下之拆分点;(3)、(4)膝关节:腋下-足部之拆分点;(5)、(6)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拆分点;(7)、(8)阴茎:躯干阴茎纵轴上这拆分点;(9)眉间点:脚腕-颏底宽度上1/3与少脉2/3之拆分点;(10)鼻下点:脚腕-颏底宽度下1/3与上中2/3之拆分点;(11)唇线鳍:鼻底-颏底宽度上1/3与少脉2/3之拆分点;(12)颏唇沟正路点:鼻底-颏底宽度下1/3与上中2/3之拆分点;(13)左肢体冲突点:口裂垂直线左1/3与右2/3之拆分点;(14) 右肢体冲突点:口裂垂直线右1/3与左2/3之拆分点。 脸部对数律 脸部三庭马豆 白银正方形:(1)身躯线条:肩宽与臀宽的平均值为宽,肩峰至臀底的高度布喇格;(2)脸部线条:眼垂直线的面宽为宽,脚腕至颏底宽度布喇格;(3)鼻部线条:下巴为宽,鼻根至鼻底宽度布喇格;(4)唇部线条:静止状态时上下唇峰宽度为宽,肢体冲突宽度布喇格;(5)、(6)手部线条:手的横径为宽,五指并拢时取平均值布喇格;(7)、(8)、(9)、(10)、(11)、(12)上颌胸骨、侧胸骨、尖牙(左右各三个)线条:最大的近远中径为宽,齿龈径布喇格。 白银成分股:(1)反映鼻口亲密关系的鼻唇成分股:下巴宽与肢体冲突宽度之比近似于白银数;(2)反映眼口亲密关系的目唇成分股:肢体冲突宽度与两眼外眦宽度之比近似于白银数。 0.618,做为两个消化系统健五感国际标准尺度之一,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能忽视其存在着“模糊特性”,它同其它后现代参数一样,都有两个允许变动的幅度,受族群、地域、个体差异的制约。 (二)比率亲密关系 是用位数来则表示消化系统美,并根据一定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用同一消化系统的某一部位做为计算方法,来判定它与消化系统的比率亲密关系的方法被称作同身方法(见Unnao)。分为三组:系数法,常指头高翼展成分股,如画消化系统有坐五、立七,即身高在坐位索莱米头高的五倍、二百九十三索莱米7或7.5倍;百分数法,将翼展视为100%,身体各部位在当中的比率;Ramanathapuram:即把消化系统分为大小两部份,大的部份从脚到脐,小的部份为脐到高高。 国际标准的面型,其长宽比率协同,符合三停马豆(见右图)。三停是指脸形的宽度,从头部脚腕到下颏的距离分为作图,即从脚腕到眉、眉到后颈、后颈到下颏各分为一等分,各称一停共三停;马豆是指脸形的宽度,双耳间正面投影的宽度为五只眼裂的宽度,除眼裂外、内此宽度为一眼裂宽度、两侧外眦角到耳部各有一眼裂宽度,对数约等同于0.618:1

0.6180.618,1.618就叫做对数率(GoldenSection)。 大概是0.6吧0.618/10.618

0.618 or 5/8 0.618其值比为1.618 : 16.6:3.4 記不清了,反正差不多7:3.(√5-1)/2:1,约等同于0.618

白银的拆分比率

对数

把两条切线拆分为两部份,使当中一小部份与全长约之比等同于另一小部份与这部份之比。其差值是两个有理数,取其第四位位数的近似于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率设计的外型极为迷人,因此称作对数,也称作中外比。这是两个极为有趣的位数,我们以0.618来近似于,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辨认出: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这个值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画科之一,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从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可以看到当时人物画的成就。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画科。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做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花鸟画,我国传统绘画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现的简单鱼鸟图案,可以看作最早的花鸟画。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东音和南朝时,画在绢帛上的花画已经逐步形成独立的画科,并且出现一些专门的画家。五代、两宋间,这一画科更趋成熟。

界画,也是中国画画科之一。明陶宗仪《辍耕录》一书中,提出将绘画分为十三科: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赢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也叫“宫室”或“屋木”。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所谓“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青,或指浓、淡、干、湿、黑。实际上都是指墨色的变动丰富而言。

青绿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做为主色的画。若为山水画还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

金碧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做为主色的山水画,叫做“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官室、楼阁等建筑物。

浅绛是在水墨勾勒被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元画家黄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种山水画,形成了一种风格。赭石又称“土朱”,有火成的和水成的。入画的赭石,出在赤铁矿中。原石伴随着赤铁矿产出,用手捻摸,感觉滑腻的是好原料。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均产赭石。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效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随着中国画的不断革新演进,此类表现技法还会继续发展。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

没骨也是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

指头画简称“指画”。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高其佩擅此画法,其侄孙高秉还著有《指头画说》。高其佩说:“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转引自胡海超编《中国绘画趣谈》第195页)。说明他作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份,指甲、指头、手掌、手背。分析起来,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侧用,如使用钢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抚摸成画;画柳条流水可以小指、无名指甲肉并用点苔可用一指或数指蘸墨直下。总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后心手相应得其自然,浑然天成,不现手画的痕迹,方称上乘,所以说“物成手却无”。自此以后,作指画的人虽不少,不过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戏。只有现代已故名画家潘天寿,指画成就最高。 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