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制度包括哪三项

时间:2022-05-09 02:59:44

分工不是在真空状态下发生的,分工的促进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在这里主要谈三项制度,分别是语言、货币以及道德和法律。分工是发生在社会中的一种行为,人在做出某种行为之前首先要知道他人在做什么,也要让他人知道你在做什么,而这就需要语言交流,三项制度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当人们学会使用共同的语言来交流时,也就促进了知识的扩散。不仅如此,共同的语言也方便人们学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产品,这为分工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文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知识分工。企业家、发明家、工程师和工人之间存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工:企业家和发明家拥有隐含知识,他们通过工程师,把隐含知识变成操作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这是一个隐含知识变成明晰知识的过程;工人只需要读懂操作说明书,三项制度掌握简单的技能就可以上手,从事分工的某个环节。这种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使大量的普通劳动力都有能力参与分工过程,从而创造出巨额财富,也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产品说明书也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使用,促进了消费需求的产生。这一切在没有语言文字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文字还催生出了“思想分工”。通过互联网,借助文字,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尤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最为典型。每个微博或微信公众号都是生产某方面思想的“企业”。例如:“经济学通识365”这个公众号向读者传递贴近现实的经济学知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公众号和知识载体。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分工意味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现在,三项制度人们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消费”文章和视频等与文字相关的作品,在微信群中发布自己的信息,“消费”他人的信息。可见,文字方面的“消费”已经成为个体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假如说语言是交换思想的媒介,那么货币就是交换商品的媒介。斯密在谈到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把交换视为产生分工的根本原因。正如他所看到的,交换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对自己更为有利”提供了可能性,而货币的使用大大地方便了交换,也就为“做自己擅长的事”创造了条件。货币出现后,促进了专门从事买卖的商人的出现,商人阶层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货币又进一步衍生出很多促进分工的制度,比如百货商场,百货商场使消费者就近就可以购得他需要的各种商品,不需要分别向不同的厂家购买;同时商场也提供了声誉保障,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他购买商品的交易费用。相比百货商场,现在的淘宝和微店等,又进一步降低了交易费用。例如,借助淘宝和微店,山沟沟里的特产被卖到世界各地,这使得远离城市的农民都参与了分工。淘宝和微信公众号分别代表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分工”和“思想分工”,它们三项制度的出现与货币、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在货币基础上出现的银行体系对分工的深化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分工需要资本,而资本来自人们之前的节约。银行体系把资本交到需要它并且也善于利用它的人手中,于是在资本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就建立了连接。举个例子,农民卖了粮食,把钱存在银行里;企业家从银行贷款,购买设备,雇用工人;工人拿到工资去市场买了农民的粮食,而农民拿了卖粮食的钱又可以购买企业生产的商品,这样就实现了农民、工人、银行和企业的多赢。通过银行制度,每个有闲置资本的人都可以在“无意中”为分工做出自己的贡献。

现在,借助互联网技术而出现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又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易,从而推动了分工。三项制度更为典型的或许是目前较热门的数字加密货币,这是区块链这一新技术催生出的新制度。数字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不需要第三方验证、不需要传统的银行来支撑的特点使交易费用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或许是,数字加密货币可以解决法币体系下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问题,而我们知道通货膨胀是分工的最大杀手。为了保障分工合作的顺利进行,还需要道德和法律来保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产权保护是分工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另外,道德和法律也是人们在分工中自发产生的,那些有助于分工的规则最终会成为道德和法律。实际上也可以用能否促进分工来检验一个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概而言之,语言文字、货币以及道德和法律这三项制度降低了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方便了交易,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分工,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