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债市怎么看?

时间:2022-04-01 13:01:51

覃汉:4月份债市策略展望


简单汇报一下我们的三个观点:第一,我认为二季度权益市场赚钱效应仍然会比较弱(包括股票、转债),所以需要降低预期收益率。很多客户认为今年是过去20年最难受的开年行情,较难做,局势过于复杂,不确定性上升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二季度我们仍然对于整体市场维持偏谨慎的看法。虽然看多债券,但我们不是盲目看多,因为利率往下的空间越往下越有限。但对于权益,我认为现在已经是全面熊市,这不是判断,而是描述,A股市场七年一个轮回的魔咒至今都没有被打破。

第二,我们认为利率债相对其他债券资产,有确定性的溢价。理论上不仅是股票和债券,包括其他大类资产,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资产都不那么安全,因为估值都是高估,包括利率债。虽然利率水平处于历史分位数的底部,但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利率只要反弹就会有买盘进来买,因为配置盘都在等待,到目前为止,很多金融机构仍然有配置压力。

对于权益,无论是股票还是转债,安全边际在哪里?我不知道。客观而言,经济压力较为明显,政策也没有感觉明显发力,打个比方,现在市盈率只是从100倍跌到50倍,这能叫便宜吗?为什么不能从50倍跌到10倍?

从估值水平而言,究竟什么样的PE或者DCF模型估出来的估值是有绝对安全边际?至少现在来看还是高估,距离安全边际水平较远。但利率不一样,有不少配置盘等着十年期国债上到2.9甚至3.0就会开始大规模买入,从这点来看利率债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有明显安全边际。

第三,我们在回顾一季度行情时,虽形势比较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市场上的主力资金流动创造了下跌的行情,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上涨的行情,对于二季度,我们也要去密切关注以固收+、银行理财为代表的主力资金。主力资金如果继续卖,会卖什么样的品种;如果它们买,又会买什么样的品种?这个很重要。

进一步展开,我认为这一轮理财资金赎回,本质上是一种广义基金的行为模式,这一轮的广义基金变化其实和16到17年那一轮本质上一样。

那一轮是银行资金出表,追求超额收益,只不过是以委外加杠杆的方式赚取超额收益,一旦碰到了严监管、去杠杆,就导致结果很难受,因为被强制性缩表,最终导致相应的资产下跌。

因为我们经历了17年,就很明显认识到如果负债端有问题,这个利空对于资产价格来说是降维打击,不用再去谈基本面、政策面和情绪面。最终反映到投资者行为的变化,还是基于资产负债端的收缩或者扩张。

由于二季度我们统计的相关产品到期量仍然很大,如果行情还是比较弱,负债端不稳定的现象会持续压制相关资产的表现,而这类资产主要以固收+重仓的品种为代表。为什么这一轮广义基金跟上一轮那么像?因为这一轮只是换了一个马甲,之前出表是委外、加杠杆,这轮是直接搞固收+、混合资产投资。

但是,这个市场上同时把股票和债券这两类资产都做的很好的人屈指可数,能把单一资产做好已经非常不容易。对于银行理财,他们在去年净值化的浪潮过程之中产生了幻觉,因为他们的本质上是资金的提供方,他们不停地发产品,不停地买,把市场的估值水平抬得很高。

所以固收+产品投向的品种有股票、转债、次级债、永续债等,但是少有利率债,因为他们的风险偏好比较高,十年期国债、或十年国开债这种几个bp的波动他们看不上。

今年出现了逆转,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固收+产品跌的最猛的时候,其实十年国债、十年国开是免疫的,看过去一两个月估值的变动,十年国债活跃券在二月下旬,广州宣布房贷按揭利率下调那一天,就已经调整到位了,现在比那个时候更低。二月底三月上旬时,次级债表现不理想,但十年国债很稳定。

今年形势很复杂,很难说哪类资产是有投资价值的。我们团队目前的报告风格是纯交易的,不谈特别长期的情况。虽然都说投资要长期主义,要目光长远,但需要考虑到负债在时间维度上的匹配性,也包括考核,今年复杂形势下,不得不看短做短。最后,再简单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理财基金二季度赎回压力依然很大,赎回时一定优先选择去年买多了的品种,这些品种包含但不限于,股票、转债、次级债、永续债,但是没有国债、国开债。资金赎回后没有消失,因为没有杠杆,所以二季度还要重新去买,首先买什么呢?首选利率债。所以如果只看四月份的话,利率债的交易机会太确定了,它是目前来看最确定的交易品种,没有之一无论是3年期、5年期、10年期,甚至是30年的,我认为都有机会。

第二,做债券不是只赚利率波段的资本利得,票息也是一种路径。5年期、10年期、30年期国债,与元旦前后的对比,收益率差不多,甚至略微下来一点。元旦的时候有很多人谨慎,认为今年不能买债券,要转熊。现在一个季度过去了,其一,原来买的头寸,资本利得没有亏损,其二,赚了一个季度的票息。

如果没有买利率债,而是买了转债或者股票,相对亏损就很明显。所以看什么品种有机会的时候,永远是在跨资产类别去做比较,今年投资确实比较困难。对于二季度的债券市场,我认为最差和一季度一样,但不排除还有一波利率的下行,所以这个时候买长久期利率债,确定性较高,要么既赚资本利得也赚票息,如果资本利得赚不了,那就先把票息赚了。

最后,关于央行放水,其实央行已经开始放了,因为前期的一些掣肘,包括美债加速上行,很明显是一个见顶的走势,2.5应该就是中期的顶部。考虑美债弹性,未来2-3个月,美债利率甚至有可能回到2.0以下。

另外,之前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存在打架的问题。PMI跌到50以下符合预期,因为受疫情影响比较大。但今天PMI落地意味着,国内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走向共振,不会再背离,而且未来几个月,我认为衰退趋势较为明显。在PMI数据出来之前,由于1-2月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很好,很多人还是对宏观情况较为乐观。

3月PMI数据很差,我关注的并不是PMI重新回到50以下本身,而是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重新共振,显示一致的方向:经济确实在衰退,而且接下来一两个月肯定也好不起来,所以央行放水名正言顺。

至于怎么去放水,我对降息不敢做特别乐观的期待,因为美国加息次数很猛烈的时候,如果再进一步降低政策利率,政策利率就会出现倒挂。但是,我觉得降准没有问题,这样能够缓解银行负债成本,引导隔夜、存单利率往下走。

现在存单利率相对前期底部上行了20bp,未来能否通过1-2次降准回到前低?如果存单利率能下20bp,那么5年、10年、30年的,是否能够压一压期限利差,再多下5-10bp?也就是下30bp?如果今年注定就是投资很难做,做多一把利率债,10年国债上吃到20bp的波段,不香吗?

总的来说,展望四月份,我们比上个月线上策略会展望三月份时,要更加乐观。可以说,我们现在是非常有底气看多,三月初确实因为理财赎回潮有一点不自信,市场一致觉得宽信用要搞起来,搞得我们有点被动。

我觉得这个时点投资需要谨慎,但这个谨慎不是对于利率赔率本身的谨慎,是对今年整体形势严峻的最基本尊重,但是对于4-5月份利率做多来说,我觉得可以适当大胆一点。


王佳雯:对固收+产品研究的新思考


我们定义的是广义固收+概念。由于目前市面上对于“固收+”还没有一个比较官方的定义,我们定义的是广义“固收+”的概念,包括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类基金,以及灵活配置型基金(剔除股票持仓大于40%的产品)。

因为亏钱而担心赎回,逻辑上有些强制因果。关于固收+基金的赎回,不少人觉得是因为亏钱了才导致的赎回。如果从净值表现来看,截止上周五,今年以来固收+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92%。但是如果去对比一下,同一时期,股票型-14.2%,QDII -9.2%,FOF -7.3%;现金类和债券类,整体表现也一般。应该说,除了商品今年大类资产里面买啥体验都一般。所以因为亏钱而担心赎回,逻辑上有些强制因果。

而结合我们的微观调研情况,最初是一些险资赎回。当然一方面确实是对今年整体的权益市场表现预期下修;另一方面也是试图去通过申赎基金做波段。但如果看对市场的影响,至少转债的估值下杀没有继续,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未来这个市场想回到以前那种普遍低估的状态几乎不可能了。

策略同质化放大了基金申赎的“顺周期性”。但这里有个什么问题呢?一般而言,在一类新产品发展的初期,它往往是同质化的。我们测算了2020 ~2022年期间,固收+基金单季度收益率的分歧度,也就是收益率标准差,几乎维持在2.5~3.0%区间,说明固收+产品整体的策略趋同性较高。所以,这就强化了基金申赎的“顺周期性”,比较容易出现从众或者说羊群效应。

相比较而言,固收+产品控制回撤能力较强。虽然亏钱了,但是固收+基金相对于其他对风险资产暴露的产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控制回撤的能力很强。在实操中,虽然固收+产品的定位有一定区别,导致对回撤的容忍度不同,但基本准绳之一是追求收益和风险控制取得平衡。原因很简单,最初固收+就是用来承接部分银行资金的,所以这类产品的策略并不仅仅是考虑相对收益,满足公司的KPI指标,还需要重视持有者的实际体验,也就是绝对回报率。

所以,虽然大环境并不好,但对比除现金类和纯债类之外的其他类别基金,固收+类基金的平均最大回撤最低,差不多是5%左右。同一时期,QDII22%,股票接近20%,FOF型9%,虽然商品虽然处于牛市,但平均最大回撤仍超过5%。

固收+是怎么实现风险收益平衡的?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在固收+基金的细分类别中,信用债打底仓的一般债基思路仍然盛行,普遍都达到40%以上。另外,整体上通过债券类资产放大杠杆。

对权益类资产的风险暴露,会综合考虑可转债和股票的合并持仓。比如,一级债基持有股票仅1.5%,但可转债持有比重22.4%;偏债混合和灵活配置型持有股票约20%,但相对地,持有可转债比例仅个位数。这充分说明,固收+类基金在追求弹性的同时,注重控制回撤和波动率。

从定量的视角,分析固收+基金的潜在赎回压力。按公告的下一开放申购赎回日分布,如果按存量份额计,年内有两个潜在的赎回高峰:第一个赎回高峰4~6月份,且压力逐月上升;而9~10月份会进入年内第二个赎回高峰。如果考虑持有的债券市值,则债券类资产面临较大抛压有三个阶段:其中,4月,6~7月份和10月份。

微观交易结构最大的研究意义在于是否会与底层逻辑发生共振。但需要提示的是,市场的方向受到核心主线的驱动,因此更值得关注的是,底层逻辑和微观交易是否共振。简单来说,若较大的潜在赎回压力叠加了底层逻辑偏空,则可能导致债市下跌进入反身性;然而,若底层逻辑偏利多,也不排除会看到增量资金的涌入,推动行情进入正反馈。

从点状赎回到大面积赎回潮发生,前提条件较为严苛。固收+基金的赎回我们是第一次碰到,但是历史上纯债基金的赎回并不少见。比如,13年的钱荒,14年12月中登质押率调整,16年四季度的转向。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这些案例,就会发现,从担心赎回到真的发生了大面积的赎回潮,甚至是基金清盘,它的前提条件是很严格的。而且大面积的赎回压力有非常明显的滞后性,从以往案例来看差不多是滞后于行情拐点两个季度后。

除了赎回之外,市场上没有讨论到的是潜在的增量。2022年初,股债面临相同的问题是估值都很高,热门板块股票估值、转股的平均转股溢价率都处于相对历史高位,而主要期限利率和利差都处于历史分位数低位。当然,估值贵并不意味着行情会立刻反转,但这有个前提——增量资金进场。然而,实际上2022年以来,随着市场预期转弱,基金发行遇冷。

我们给出一些简单的假设条件:基金建仓期6个月,匀速配置,单只规模按最新数据披露的平均值度量,则测算可得潜在的市场增量资金规模。2022Q2,固收+基金潜在增量保守估计约850亿,对利率债、信用债、可转债增持规模保守估计154亿、305亿、77亿。


石玲玲:3月PMI数据怎么看?


首先,3月份PMI数据全面回落,但整体符合市场和预期。3月份PMI三大指数全部跌下荣枯线,是最近两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具体来看:

第一,经济动能和企业家预期大幅回落。3月份PMI新订单-产成品库存指数为-0.1%,比上个月回落了3.5个百分点,是最近一年以来单月环比跌幅最大的一个月,说明经济动能较弱;另外,3月份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55.7%,环比大幅回落了3个百分点,也是近两个季度以来首次回落,说明目前企业家对未来经营活动的预期悲观的人变多了。

第二,制造业再次呈现供需双弱的情况。3月份PMI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都跌破荣枯线,国内疫情扩散,导致部分地区临时停产停工,海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出口订单回落,1-2月经济数据中,工业增加值数据其实很不错,但供给端刚刚改善的预期再次受创。

第三,原材料涨价明显高于出厂价,中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再次压缩。3月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69.4%,环比大幅上升6.1个百分点,但出厂价格指数56.7%,环比只上升2.6个百分点。原材料涨价幅度明显比出厂价涨幅要高很多,这就意味着,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又上升了,中下游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

第四,不止是小企业,这个月中型企业PMI也跌破了荣枯线。而且,3月份大中小三个类型的企业的生产经营预期环比都大幅下滑,说明企业家们对未来业务经营的预期明显比上个月更加悲观。

第五,除了建筑业是唯一的亮点外,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全面回落。3月建筑业PMI为58.1%,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基建发力带动建筑业施工加快;但是服务业PMI指数大幅下滑,疫情拖累接触型聚集性行业发展。而且,3月份非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的预期指数全面回落,也就是说企业家认为未来经营活动将出现新的障碍。

另外,结合BCI企业指数看,3月份BCI企业经营、销售、利润、融资指数全面回落,BCI招工前瞻指数和PMI从业人员指数也都大幅回落,相互印证,均指向当前就业压力较大。

但是我们从3月29号国常会和3月30号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可以看出,货币政策还会进一步宽松。央行表述方面,从去年四季度的“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与逆周期调节相结合”,变为“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这说明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性明显再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3月29号国常会表示,要“咬定全年发展目标不放松”、“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表明未来会有比较明确的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中期维度来说,货币政策宽松的必要性是很强的。

最后,给各位领导汇报下最近几周机构净买入卖出的情况。最近三周,也就是1-2月经济数据公布以来,基金、保险、证券、外资银行、货币基金、理财子等主流机构,在二级市场累计全部是净买入利率债的,但境外机构确实在这段时间持续出逃的,3月15号到昨天,境外机构累计净卖出了接近500亿的中国国债和国开债,目前净流出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很难说是否结束。但从境内机构的情况来看,市场还是相对乐观的。结合刚才两位老师的汇报,未来还会有不少增量资金入场,这些资金更加偏好利率债,整体而言,我们继续维持看多。


刘玉:转债估值还会回到从前吗?


对于后续一个月的转债市场,我们认为高转股溢价率之下依然需要保持谨慎,更看好偏债型和平衡型的转债标的。今天主要汇报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关于目前转债市场的估值。

自2021年末转债行至高位以来,平均转股溢价率维持在30%以上的水平,元旦后权益市场表现不及预期的时候,转股溢价率出现了明显的抬升,2月中旬转债急剧下跌的时候转股溢价率出现压缩;后续跟随权益市场大跌,再次拉升到2021年以来转股溢价率的最高水平。

转债的转股溢价率多次经过短暂拉升-压缩-再拉升的循环,但始终都位于历史高位,市场不禁有个疑问在于:转股溢价率是不是不可能回到历史低位区间,在权益市场转好之后转股溢价率会不会出现再度拉升?

针对近期市场对于估值的分歧,我们认为:①转股溢价率过高的问题客观存在,纠偏有一定的必然性,很可能会压缩后期转债上行的空间;②高转股溢价率背后反映的是资金配置压力,转债很可能回不到前期的估值中枢;③转债高估值在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无需过分担心,下行空间有限,但是需要密切关注后续赎回端的变化。

下面针对以上观点进行一个简单展开:

首先,我们认为转股溢价率仍然有风险,而且后续可能被压缩。自去年以来的转股溢价率抬升,虽然有权益行情的乐观催化,更多是资金端的驱动,债券市场资产荒传导的机构行为,转股溢价率是持续增量资金的涌入买起来的。一旦权益市场给出的收益不及预期,同时还传导了更大的波动,资金端对转债的配置就会转向谨慎,近期我们也能看出来风险偏好的降低,高转股溢价率和固收+的稳健风险偏好并不匹配。

其次,市场目前对于估值乐观的核心原因,其实都在于资金端或需求端的驱动。尤其是近期转债的绝对价格出现下行,接近债底保护之后,机构配置热情再度出现,甚至出现配置的抢跑。当前存续所有转债加权平均价格为117.24元,2022年初平均价格为129.4元。市场都知道某个位置是低位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机会,所以转股溢价率和价格中枢都很可能较之前有所抬升。

最后,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仍然是权益市场的边际变化和赎回端带来的压力。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假设进行推演:假如权益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很可能会导致转债的负反馈,这是最差的情况,因为现在高平价标的几乎已经没有压缩空间;假设权益市场维持震荡,转债只要没有持续赎回,配置压力仍在,转债下行空间相对有限。

如果权益市场企稳转好,转股溢价率会不会再度提升,出现涨幅比正股更好的情况?我们认为很难,从历史角度而言,转股溢价率拉伸到极值之后,最终都在权益全面上行中快速消耗;其次,当前36.72%的转股溢价率并不具备性价比,即便有明显的配置压力也会警惕过高的估值。

总结而言,在配置压力之下,转债大幅下行空间有限,正如我们测算的数据,保守估计850亿增量资金,高转股溢价率叠加偏债资金涌入的情况下,我们更看好偏债型和平衡型的标的。

偏债型的银行标的估值处于整个转债市场的较低区间,建议布局一些有弹性的城农商行;此外,一些评级较高且股息率较高的底仓转债,比如大秦、光大等也建议积极关注。平衡型标的仍有一些标的资质较好,绝对价格出现机会的个券。


顾一格:平衡型转债的行业选择和标的推荐


3月上旬权益市场先加速下跌,后震荡企稳。3月中证转债指数累计下跌5.47%,上证指数跌6.07%,沪深300和国证2000分别下跌7.84%和6.16%。回顾3月,虽然各个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跌,可转债价格和估值结构出现良性改善。

从价格角度来看,转债价格中枢整体下移。当前交易的所有转债加权平均价格为117.24元,较2022年初129.4元的平均价格明显下行。2021年1月底因债券市场流动性冲击,转债大规模下跌,当时转债加权平均价格最低跌到109元。当前的平均价格较2021年2月初还有距离,但较2022年初已经有明显的下行。

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2021年2月初那种可转债遍地捡钱的感受呢?是因为绝对价格处于绝对低位的转债数量较少。2021年2月初,价格低于100元的转债数量最多达到165只,占比48.25%。现在价格低于100元的数量只有4只,而且价格都接近100元,数量占比为1.03%。

经过2021年转债市场对投资者的教育,投资者对绝对低价的转债的投资价值有了清醒的认识,因此我们很难看到去年大规模跌破债底的历史重演。虽然100元以下的绝对低价转债数量有限,但是当前价格分布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绝对价格在110元以下的转债数量占比由年初的6.4%上升到17.83%,绝对价格在110-120元之间的转债数量占比由年初的22.3%上升到37.21%。绝对价格整体下降为我们择券留出更广阔的空间。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由于3月正股下跌较多,导致很多转债的估值被动拉升。当前转债的加权平均转股溢价率为36.72%,较年初的35%有所上升。但从内部结构来看,不同平价段的转债估值走势出现分化,估值结构有良性改善。具体来看,低平价的转债由于正股下跌加上债底保护,转股溢价率被动拉升,平价在90元以上的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出现了明显压缩。2022年初平价在90元以上的转债平均转股溢价率处于2021年以来85%-98%分位数,现在普遍处于30-40%分位数。

3月16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指出“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力求稳定市场预期。当前权益市场政策底已经出现,但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再加上国内部分地区疫情爆发、海外地缘政治风险、通胀升温、美联储加息等不确定性比较大,市场风险偏好较低,股票市场大概率会维持震荡。从债券市场情况来看,3月PMI数据全面回落,货币政策宽松的必要性很强,利率仍有下行空间。

转债除了以转股价值和纯债价值作为理论的定价基础,还会受到资金面的影响。转债主要的投资者是固收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对较弱,对投资组合控制回撤的要求相对权益投资者更高。固收资金在股市上涨期通过投资转债博取超额收益,但是在股市相对弱势的时期,固收资金也是抽身最快的。因此在股市带动转债下跌时容易发生赎回踩踏,导致转债价格进一步下跌的负反馈。

在当前转债价格调整相对充分但又难言“便宜”的纠结的时点,我们认为转债投资应该保持谨慎,毕竟正股的股价以及股价预期是转债定价的基础。择券时应当以控制绝对价格为前提,建议选择价格相对偏低、转股溢价率相对较低的平衡型和偏股型转债,进可攻退可守。择券行业方向上把握三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稳增长政策线。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5.5%的GDP增速目标必须要完成,所以“稳增长”发力毋庸置疑会成为今年市场的主线。“稳增长”政策带动的主要是基建和房地产两个方面。基建包括路桥、水务、城市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传统基建,以及数字基建和新能源基建为主的新基建。传统基建利好建筑板块,数字基建对应的主要是“东数西算”工程,利好的是通信行业中的数据中心等,新能源基建主要是风电光伏等电站建设。房地产包括保障房和商品房两块,房地产行业没有转债标的,但是房地产产业链下游的建材、家电等转债标的可能会受益。另外,“稳增长”政策会拉动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上游周期品的需求,相关行业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稳增长政策线推荐标的包括地方基建龙头交建转债、建工转债,建筑上游钢铁行业的本钢转债和甬金转债,直接受益于“东数西算”政策的奥飞转债、润建转债,银行推荐区域经济实力较强的苏银、苏行转债。

第二条主线是高景气业绩线。从需求端来看锂电和光伏行业需求高增速的逻辑没有变,关键在于上游原材料上涨导致中游制造环节业绩承压。另一方面,这些高景气赛道由于去年涨幅比较大,估值太高了,今年以来股价一直在杀估值挤泡沫。因此对于锂电和光伏这样的高景气赛道,要挖掘的是低估值、业绩确定性强的细分领域中的龙头企业。

锂电产业链推荐标的包括供需结构偏紧的锂电铜箔环节龙头、正股估值偏低的嘉元转债,细分领域具备非常高的壁垒、且受益于后续硅碳负极发展应用的碳纳米管导电剂企业天奈转债。

在“双碳”背景下,2022年不管是国内还是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均非常旺盛,随着上游硅料产能逐步释放,终端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张,所以光伏行业整体的景气度仍然很高。推荐转债价格相对较低,正股基本面较好的隆22转债和通22转债。

第三条主线是低估值困境反转线。这个归类主要包括去年以来跌幅比较大的消费、生猪养殖、旅游、航空等行业,炒的是业绩改善预期的逻辑。

业绩能不能改善?肯定能改善,但是业绩改善的节奏不确定性较大。比如旅游、航空、消费等行业的业绩是跟疫情和经济周期挂钩的。比如生猪养殖行业,市场普遍预期猪价会在今年二季度或三季度迎来拐点,但猪价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扰动,供需也会根据猪价调整,因此很难准确判断猪价拐点。虽然股价会在市场情绪的反复中有所波动,但是投资转债的好处是,我们知道转债的底在哪里,所以对于这些博弈困境反转的行业来说,转债是最适合左侧布局的。

低估值困境反转线推荐标的包括生猪养殖行业的牧原转债和温氏温氏,消费行业推荐稀缺的化妆品标的珀莱转债、休闲食品洽洽转债,旅游和航空行业推荐众信转债和南航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