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禅意名言佳句(佛教中有禅意的名言佳句)

时间:2023-09-17 16:23:32

1、辩才无阂 佛教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2、庄严宝相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3、善男信女 佛教用语。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4、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5、趣轮回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同“六道轮回”。

6、出处:《景德传灯录·月轮禅师》:“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

7、佛性禅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8、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9、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10、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11、出处:《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12、出处:《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13、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14、出处:元·许谦《与赵伯器书》:“不然,则梯接凌虚,而遽为此诃佛骂祖耳。”

15、出处:语出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16、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17、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18、有心只逝三更梦;无语确见一青天。

19、出处:《慈恩传》:“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20、胁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21、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22、出处: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23、出处: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24、道轮回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25、出处:《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26、超度众生 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27、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28、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29、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30、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不碍白云飞。

31、层地狱 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

32、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33、出处: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34、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35、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36、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37、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38、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39、返观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40、出处:唐·李咸中《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41、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饮者自己知道。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42、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43、出处:《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44、出处:《朱子语类》:“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

45、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6、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

47、功德圆满 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48、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49、香火因缘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50、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51、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52、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53、出处:《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54、灰身泯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55、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56、向上一路 佛教禅宗指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

57、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58、心无挂碍 挂碍: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59、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

60、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

61、怨家债主 佛教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62、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63、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64、函盖乾坤 佛教语。原指泯合无间。后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65、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66、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67、出处:《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68、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69、出处:《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70、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相关推荐
佛教中有禅意的名言佳句范例(佛教中有禅意名言名句)
佛教中有禅意名言佳句(佛教中有禅意的名言佳句)
佛教中有禅意名人名言(佛教中有禅意名人名言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