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人生生活哲理的句子(佛语人生生活哲理短语范例)

时间:2024-01-03 23:53:15

1、所谓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假设人人都可以做到,只是寻常小事,谈不上成功。既然一般人做不到,难度一定不小,自己去做,也不会容易,需要下苦工夫钻研才行。有些人起初决心很大,也肯努力,但熬了多年后,虽有小成,自己渴望的成功却遥遥无期,于是灰心丧气,选择了放弃。

2、遵行一切正法,不生颠倒之见,随时做好事,即是忍辱。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讲社会公德,都是正法,有时候,人们相信正法,肯做善事,遵守公德,善尽社会责任,但有时候,又心生疑虑,认为好人无好报.我一个人讲公德,有什么用?如果能坚信正法,哪怕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愿意做好人.做好事,也要将自己当唯一的火种,坚持做好人.做好事,这是真忍辱。

3、每个人总能忍受一些辱,也有一些忍无可忍之处,通过修炼,可以使不可忍之事越来越少,这是一项终生的工作,到了无处不可忍时,也就成佛了。

4、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世上有大路.小路,活路.死路,跟善知识相交,等于多了一条大路.活路,跟恶知识交往,迟早会走到死路上去。

5、人的心灵像木盆一样,原本洁净,受后天肮脏的观念与行为的习染,变得越来越脏,也变得越来越低贱,不适于盛放高贵的东西了。如何保持洁净的心灵呢?唯有持戒,为心灵布设一道警戒线,将不恰当的观念挡在心门之外。心理上有持戒养洁的自觉,言行也就洁净了。

6、如果忍辱时神情愉悦,脸色像莲花一样好看,如同得了至尊至贵的福报,即是忍辱。例如母亲面对因饥饿哭闹的孩子,心中油然生起幸福感,表情愉悦,脸色好看,一点没有厌烦的感觉,这是真忍辱。若能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如此,便是忍辱的至高境界。

7、要让自己眼里的世界美好起来,一个最好的途径是,清洁自己的心灵。

8、知法,即懂得参修佛法的方法,人有求道上进的心,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不知从何着手,凭着兴趣摸索,可能事倍功半。掌握了好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佛教研究出了很多种学佛方法,如白骨观法.不净观法.诵经法.打坐法等,佛教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方法:参访。许多正式剃度的僧人,都做过访问学者,到各地的名寺大刹,向高僧参学,不仅可以增长见闻,还可以听闻多方见解,这比跟着一个师父学习进益大多了。例如,日本真观禅师年轻时在日本学习禅法十余年,未曾悟道,遂到中国来取经,他穿着芒鞋,拄着禅杖,四处云游,参访了众多高僧,前后十余年,终于大彻大悟。假设他始终在日本学习,接触一样的经书和一样的师友,进益可能小多了。

9、恶知识,当面说人好话,背后说人坏话;当面表示赞成,背后却提出异议。俗话说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对背后爱讲别人坏话的人,最好保持距离。

10、内心善良正直的人,即使因对方的行为蒙受了损失,也会为对方找出一个人性化的理由,例如,鲍叔年轻时跟管仲合伙做生意,分财产时管仲总要多取一份,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早就闹翻了,甚至对簿公堂,但鲍叔认为,管仲不是贪财自私,而是家里贫穷,需要多分一份,因此,他对管仲的行为全不计较。后来,鲍叔在齐国当了大臣,又大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终于使管仲成就了一番大业。

11、恶知识,在人前装作忧愁苦闷的样子,背地里却暗暗高兴。例如,朋友来借钱,便大倒苦水,声称自己多么不容易,活得多么艰难,让人听了恨不得借点钱给他才好;可一转身,他就掩嘴直笑,得意于自己的聪明;向女孩求爱不利,或做了错事,便痛哭流涕,跪下哀求,装出为了爱情痛不欲生的样子,一旦博得欢心,心里却暗暗高兴,庆贺狡计得逞。这是自私自利又自作聪明的小人,要特别当心。

12、内心善良正直的人,即使看到坏事,也能往好的一面想,为对方的坏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13、好人总是被自己的好呵护着,坏人总是被自己的坏伤害着,小人总是被自己的小禁锢着,愚人总是被自己的愚戏弄着,谁说人间没有报应?报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14、跟价值观不健康的人交往,观念很容易变坏怎样回避有害的人际关系?佛日:莫亲恶知识,亦莫愚从事,当近善知识,人中最胜者。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中行。《增一阿含经》

15、恨铁不成钢,恨水不成冰,自己得到的是恨,而铁可能变成废铁,净水可能变成脏水。

16、佛语人生哲理经典语录二 人人都有修成佛.菩萨的潜质,这不存在先天条件的障碍,唯一的障碍只是自己的心障:你是否愿意不辞劳苦地行走善道,让心灵走进幸福的家园?

17、佛日:菩萨和凡夫,器者无高无下。一《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18、人生成就,第一要选对路,选对路才有出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路,大致有三条:一条是佛遭善道,行走善道的人,心怀造福他人的愿望,所行之事,有利于增进社会文明或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条是魔道一恶道,行走恶道的人,随顺自己的欲望,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欲望,不惜为此侵害他人,或毒害他人的思想,或伤害他人的身体,或损害他人的利益;一条是非佛非魔道非善非恶道,行走此道的人,有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尊重社会规范,没有伤害他人的意愿,少有利人的想法,但时常会在无意间伤害他人和利益他人。佛祖所说的求道,自然是指行走善道,只有走这条路,才能走出一个海阔天空的境界。魔道是一条死路,迟早走进死胡同;非佛非魔道是一条窄道,迟早走不通。

19、嘴巴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有时候,用嘴巴所作之恶可能造成很坏的影响,给他人带来很大的伤害。

20、有一句话说得好:学艺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无论学做什么工作,有关这项工作的知识总是容易掌握,功夫却不是可以学到的,一定要下苦工夫练习。

21、学佛从学好开始,向善知识学习,模仿善知识的行为,有一点收获,便与佛接近一步。

22、总想在一片坦途上行走,终究不会有任何的收获怎样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难关?佛日: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四十二章经》

23、佛经常有是法非法之类看似自相矛盾的观点,只是说明事物的相对性。但是学佛先做人,掌握知识永远没有把人做好重要。当书生卖弄知识时,却连做人的基本礼仪都忘了,岂不是以小道毁损大道?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不少,许多人为了争论某个道理,忘了尊卑,忘了情谊,忘了原则,那就是因小失大了!

24、学佛不是为了追求一个佛的名头,不是为了显示跟凡人的差别,学佛的目的,无非是一点点清除自己的动物性,把人做得更像人。

25、在人际交往中,偏执于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毫无意义,关系的疏离,感情的疏淡,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为了无意义的偏执而蒙受损失,显然并不明智。

26、以平等之心,和善待人,即是忍辱。许多人生怕被人看低,总爱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用不友好的态度掩饰自己的软弱,这是修养不到的缘故。受过苦的人,修夫深的人,能够以平等之心和善待人。

27、不能忍的地方,正是每个人最薄弱的地方,强者和弱者的差距就在于弱点的多少。弱者事事难忍,很容易被击溃;强者也有软肋,一旦被点穴位,也会垮掉,所以说,只有持之以恒地修炼忍法,才能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28、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看到的只是内心的映像怎样让你的世界变得美好起来?佛日: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一《维摩诘所说经》

29、古来圣人教导我们亲贤人而远小人,莫与恶人为伍,为的是将他人的鲜花.名果栽培到自己的小花园中,同时替自己建立一个保护区,以免别人的污染弄脏自己的小环境。

30、如何修炼定力呢?佛家从悟字着手,超越一切名利生死,这是修炼定力的上乘方法。普通人有许多难以超越的东西,例如,不能不对父母妻儿有所牵挂,不能不对前途命运有所追求,不能不对人情面子有所顾忌,诸如此类,都足以损害勇气而弱化定力。但是,通过修炼,仍可能获得较好的心理素质,修炼之法,最简便的莫过于故作镇定。遇到事情,再慌也别乱,先待在一边,等一等,看一看,不乱说,不乱动。这样的经历多了,发现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想象的可怕,发现任何难题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难以解决,以后遇到惊怖之事,自然不会慌慌张张,从而能够保持从容镇定的状态。

31、如何修禅定?佛日:有着之故行禅定耳!以见吾我便摄息之,是日禅定。《贤劫经》 佛语人生哲理经典语录,今天就欣赏到此,感谢您的光临。

32、佛说:一切闻听过佛法的人,一切众生,有适宜制定戒律的也有不适宜的。我知道一切众生的心理活动及相关行为,对没有作下罪业的心行,我就不制定戒律;对已经作下罪业的心行,我就制定戒律,我如果按这样的标准去做,世人就不会非议我的做法。

33、从事弘法事业,立心劝化无数大众,随时点化他人,假设因此遭到大众的攻讦.恼害,都能忍受,对任何困厄都不起恨意,即是忍辱。因为人们认知水平的原因,对于正法,不一定一开始就倾心接纳,有时甚至会心生恼恨,例如过去的革命党,在宣传革命道理时,不仅会受官府的追缉,还可能受普通群众的责骂。假设你不能忍受而起恨意,说明你根本没有掌握正法,忍而不恨,是真忍辱。

34、智与愚,无有极处,智者只是相对的智者,愚人只是相对的愚人。假设一定要给个定义的话,可以这么说:愚蠢是自以为已经足够聪明,智慧是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35、佛说:谨守善心,不存任何伤害之意,即是持戒。持戒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法。佛家讲究清规戒律,俗家讲究法规法纪,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避免彼此伤害。所谓守法守纪,如果只是害怕惩罚才不做法规法纪不允许做的事,不是真正的守法守纪,真正守法守纪的人,不管有没有那些限制,都不会做那些事。同样的道理,真正持戒的人,强调自我管理,不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自然不会有清规戒律所禁止的言行,不仅没有那样的言行,连那样的念头都没有。

36、佛祖曾用乘筏渡河来比喻自己的说法,其意是说,佛法只是渡河之筏,可以助你到达彼岸,但并不是彼岸。给你一条船,你有了通向彼岸的工具,但不等于已经到达了彼岸,你还需要付出努力,正确地驾驭这条船,小心地应付航行中的风波。

37、恶知识,表面装作很亲密的样子,心里却藏着某个损害对方的诡计。例如,有的小人看见同事跟上司闹了意见,便故作义愤,煽风点火,鼓励同事跟上司对抗,然后站在一边暗暗发笑。这是损人不利己的小人,像毒蛇一样,尤其要当心。

38、悟道跟吃饭一样,一定要自己一口一口地吃,指望别人帮你吃饭,那是不现实的。听闻道理却没有领悟,跟盛了饭却没有吃一样,不能变成精神的营养。所以,要打消投机取巧的心理,将成功希望寄托在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上。

39、善知识即思想端正.品格高尚.言行友善.可助人为善者;恶知识正好相反,思想邪僻.品格卑污.言行乖张.可导人为恶。

40、佛家对僧人的培养与管理方法,颇有可借鉴之处,用于俗家的教育与管理,也无不宜,例如,父母管孩子,老师管学生,领导管员工,都只能根据对象的接受程度,提出对象能达到的要求,一步步加以引导,而不能求全责备,一下子就要求对象达到自己期望的水准,否则,便无异于揠苗助长,结果必定会让自己大失所望。

41、自我管理是成就人生的基础。一个能管好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和资格管好他人,才能自度度人。一个不服从公共行为规范的管理,或者只是被动接受管理的人,像野性的动物一样,终生无法摆脱缰绳的束缚。

42、如果以平和之心劝化众生,使他们不起恨心,即是忍辱。有的人一开口就遭恨,原因可能是不懂道理,可能是心无善意,可能是态度不好,也可能是口才不佳,那都是修养不到的缘故。假设能把话讲得让大家开开心心,一定在多方面下过不少苦工夫。

43、追随好人学做好人,便是上乘佛道怎样经营有价值的人际关系?佛日: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44、佛学大师经典语录什么是智慧?佛日:奉行正见正意,兴发一道乃不退转。是日智慧。一《贤劫经》

45、佛学人生感悟经典语录怎样培兼正确的观念?佛日: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众,七者知尊卑。《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梵行品第八之一》

46、学佛无非是学做人,一个领悟佛法精义的人,心中自有规度,不需要佛门戒律的约束,更不需要世俗的法规法纪约束,言行自然良善,堪为楷模。孔子说,吾七十从心所欲,到了七十岁,内心所思皆良善,邪念寸草不生,心里想做什么.想说什么,都可大胆去做.去说,必定错不了。孔子七十岁才有此境界,倘若领悟佛法精义,不论什么年龄,都可到从心所欲的境界。但是,在领悟佛法精义之前,难免因邪思邪见而妄言妄行,所以不能从心所欲,而要严守戒律,将言行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作恶的机会。

47、内心伪诈自私的人,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人.看事,看见的往往是不好的一面,总以为别人也像自己,嘴上讲得好听,心里想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遇到现实的好处,一定会想方设法抢到手,绝对不可能谦让;凡是看不清的地方,一定是因为对方采用了诡诈的手段,施放了烟幕因此,他们从来不敢相信别人,对亲人.朋友也不例外。他们更乐意相信: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古人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这种人。于是,他们非常不幸地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冷漠.互不信任的小环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私冷漠.虚伪不实的一面,一旦受到对方的怀疑,必然树起用自私.不诚实筑起的堡垒,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48、每个人的潜能都足以创造奇迹,最大障碍不是别的,而是目标不定.精力分散。只要你将潜能专注于一个目标,奇迹就会在你手中发生。

49、佛说:自己的心灵肮脏,眼里的众生也肮脏;自己的心灵干净,眼里的众生也干净。

50、佛说:奉行正见和正意,兴发一种道心,永不退转,即是智慧。智慧是一个模糊的字眼,佛经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归结起来,不外乎知善知恶.知真知假,并能坚定其心,向善弃恶,求真去假。

51、能够忍受一切毫无争议的善法而经常施舍仁慈,即是忍辱。毫无争议的善法有何难忍呢?例如,人总是要死的,人总会变老,这都是毫无争议的善法,要做到不怕老.不怕死,还是不容易的。

52、人不论出身于什么家庭,不论读过多少书,不论天赋条件如何,(整理) 只要肯上进,愿意依循正道塑造自己,都可以超越凡庸,成为贤圣一流的人物。无论在宗教界还是在尘俗界,都有不少起初看上去相当普通的人,通过努力,最后修成了正果。禅宗六祖慧能学道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一例。

53、如果能消除内心的苦恼.忧虑,使心智大开,了悟道理;或成功远离淫欲之事,勤奋进修,并能将自己的心得传播给他人,以道度人,即是忍辱。

54、若是遭人反对而不动心,即是忍辱。在生活中,天天都会有跟人意见不合的时候,不闹情绪很难。如果就事论事,没有人我的分别,才能做到不动心。

55、是不要迷信。佛法虽是正法,但并不是唯一之法,不要以为掌握了佛法,就是世间高人了,谁都比不上。况且佛法通过不断修证,还大有改进创新的余地,好比古代的木筏,确实可以渡河,通过一次次升级换代,现代的高科技渡轮,已经先进多了。

56、内心污垢甚多的人,眼里的世界一团糟,根本不相信善良.正直.公平等美好品德的存在,在他们看来,所谓美德,不过是一种漂亮的装饰,不过是恶鬼骗人的一张画皮。《小窗幽记》云:闻人善,是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听见别人做了好事,便怀疑是炒作;听说别人做了坏事,便深信不疑,这种人的灵智完全被各种污垢所遮蔽,心里只一个被严重扭曲的.丑陋的世界,心里只有一些被严重丑化的.可厌的人,因此,他们对他人.对世界没有任何好感,只有厌恶.仇恨,这种人是世上最可怜的人,永远不懂得什么叫真善美,只能像个拾荒者一样,活在自己制造的垃圾中,靠垃圾艰难生存。

57、修道的过程,如同一个人与上万人作战一样,披上盔甲,走出大门,可能会有胆怯心理。有的人半路而退,有的人格斗而死,有的人得胜而回。僧人修习道业,应该持之以恒,勇猛精进,不怕困难,消灭一切魔障,最终自然会修得道果。

58、佛说:有七善法可让人具备梵行。哪七善法呢?一是知方法,二是知教义,三是知时机,四是知满足,五是了解自己,六是了解大众,七是懂得尊卑。

59、佛说:若是遭人反对而不动心,即是忍辱。忍辱是佛家的一项重要修养,是六度之一,人生成功的必由之径。无论学佛还是做其他事业,必然受辱,能忍就能坚持,不能忍时,失败就会降临。所谓辱,不仅是他人的侮辱,还包括身体和心理所受的各种苦楚。有一部日本影片,有一个描述孙悟空修行过程的情节,唐三藏对孙悟空说:你若要随我学道,必须天天站在同一个地方一百天;站过之后,跪在那里一百天;跪过以后,举起双手一百天;举过之后,浸到水里一百天;浸过之后,身边烤火一百天要经过这许许多多的考验,我才教你佛法。孙悟空听了,依照唐三藏所讲的话,站了一百天,跪了一百天,举手一百天,浸在水里一百天,烤在火边一百天经过了一个又一个一百天,终于成道了。假设孙悟空什么时候受不了,放弃了,他的修行之路也就到此为止了,以前所受的苦就算白吃了。

60、基督教的圣者,佛教的圣者,经由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都悟到了真道,彼此之道,自然相通。好比炼金,不管用什么方法,炼成的金子,都是质地相同的东西。

61、什么是忍辱?佛日:若得他对而心不起,是谓忍辱。一《贤劫经》

62、人的高贵并不是由身份地位简单标识的,一个遇到一点小事就惊慌失措的人,哪怕贵为国王,也会被人瞧不起;反之,一个遇到任何事都不慌不忙的人,无论地位多么低贱,都让人不敢轻视。

63、如果能了悟诸法无常.诸苦是空的道理,解脱身心束缚而沉浸于正法的快乐,即是忍辱。

64、有时候,人们总喜欢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于结交对象,不加拣择,遇到什么人就与什么人相交。但是,身不由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们或许难以选择交往对象,但至少可以选择亲疏关系,跟善知识来往密切一点,对恶知识敬而远之,总可办到。

65、多数人正在从事自己既不热爱也不打算认真干好的事,但仍然凭着忍耐力.责任感和天生的勤劳坚持着,这很可敬,也很可悲。值得热爱的工作很多,总可找到一样;找不到的原因,只是没有理解工作的意义。

66、什么是布施?佛日:若得大财劝于己身,及愍众生救助惠之,是日布施。一《贤劫经》

67、恶知识,内心不怀好意,表面却装得很亲近。例如,看见同伴去做一件有害无益的事,不加劝阻,心里却暗暗希望他栽跟头,好看他的热闹;心里想从朋友身上捞到好处,便刻意亲近,还常自吹自己多讲义气,心里却牢记着某个目的,诸如此类。一般来说,人际感情往往随着了解的增多而加深,对彼此不太了解却故意示好的人,要多留几分警惕。

68、佛语人生哲理经典语录三 佛门本是清修之地,跟贪欲作斗争,是修行的第一要诀,但佛门弟子为了争一个正统地位,仍免不了争斗,至于其他以趋利为目标的行业,更是如此。假设没有足够强大的信念.决心和意志力,很难坚持到底。只有那些下定决心.不畏前境.持之以恒的人,才能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69、善知识,表面看关系很生疏,心里却装着对别人的好。这种人,也就是所谓外冷心热的人,这种人自律意识强,平时不苟言笑,不喜欢吹牛拍马,跟人相处,虽不冷漠,也不热乎,但一旦别人遇到困难,却乐意出手相助,不声不响就把好事给办了。

70、佛家制戒,如佛祖所说,要依受戒对象的根器而定,总的原则是要求不能太高,让对象乐于接受.易于遵行。假设要求太高,犯戒的人就多了,戒律便不废而自废了。所以,唐宋以前,佛家都是因人受戒,佛家首重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基本大戒,一般在家的居士,或日俗家弟子,便应受此五戒。正式出家,一般受沙弥戒,共十戒,正式剃度为僧,则依程度不同,受戒

71、如果能解脱爱欲和对尘世的贪恋,教诲众生而行为出众,即是忍辱。僧人出家,忍受各种清规戒律,弘法度人,忍的就是这种辱。

72、佛说:人有美德,我虚心学习;人有恶行,我小心规避。我追随善知识,自修成佛。

73、布施不应论大小,而应论真诚。只要是真心施与,穷人的一元钱,不亚于比尔·盖茨的数百亿元;小学生的一句良言,不亚于孔子的一部((论语》,功德也相当。如果比较大小多少,就落俗套了!

74、有一句口号:学一行,爱一行。这是一个很不现实的目标。做一件事,认真做好,这不难,对原本不爱好的事,勉强让自己爱上它,这很难。从事自己不喜爱的工作,久必生厌,不如选择一份真正热爱的事业,并努力干好它。

75、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将全部的心思.全部的潜能用于一个人生目标,便可见精诚的力量。

76、一个人只要选对了路,下定了成功的决心,精进不止,终能成功。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始终保持至诚之心,永不动摇,才能心想事成。

77、佛学人生感悟经典语录对人不宜求全责备,须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怎样使劝导和指教他人蛮得有效果?佛曰:一切声闻,一切众生,有宜制戒有不宜者。我知一切众生心之所行,未作罪者我则不制,若已作过我则制戒,我若如此则世间不谤。一《文殊师利问经》

78、佛说:如果得到了大笔财富,在有益于自身的同时,哀悯众生,以财救助,施惠于人,即是布施。

79、是适时取舍,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好比拥有一条私人游艇,用时才用,不用时没必要随时背在身上,否则就成了负累。

80、不诽谤正法,没有任何伤害正法之心,直到成就佛道,不曾产生过恨意,即是忍辱。人们一般的习惯是,学什么厌什么,不产生恨意很难;而且人们还喜欢打着不迷信的旗号恶搞经典,试图用自己的歪理将经典批倒批臭,但真正发臭的只是自己的歪理。

81、佛家将禅定作为一项重要的修行,修行到家的人,无论遇到任何可惊可怖的事,都不惊不怖,面不改色心不跳。佛祖学佛的契机,与这项工夫有关。据说佛祖少年时与表哥一起出行,路上遇到一个苦行僧人,表哥无意嘲笑.戏弄这个僧人,僧人却无动于衷,眼皮都没有多眨一下。佛祖对僧人大为佩服,同时对表哥的行为很不满,加以劝阻,最后兄弟俩吵出了情绪,拔出剑来,准备格斗。僧人见此,便静静地站在二人中间,阻止了争斗。佛祖忽然觉得,自己虽然身为王子,远不及这个僧人高贵,遂产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

82、言语只是一种假象,对他人的话不必反应过激怎样面对批评和指责的声音?佛日:一切音声皆为虚伪。一《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

83、无论从事任何事业,持之以恒才有成功的希望。但是,持之以恒的前提是热爱。你真正热爱这项事业,自然乐在其中;如果并不热爱,就难以坚持到底了。

84、人的本性清净无染,善恶都是后天的积习。接近恶知识,模仿恶知识,最终必然受到恶的熏染。在恶知识的引导下,我们错将谬见当做真知,错将退步认作进步,错将恶习看做个性,错将作恶视为自己的自由权利,久而久之,必然种下恶果,甚而危害到自己的生命。

85、财施即施舍财物。人们生活于世,少不了钱财往来,以财助人,是常见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助财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布施。例如,有的老板认为自己给了员工一个赚钱的机会,有的客户认为自己给了商家一个赚钱的机会,事实上,这只是交易,不是布施。即使是布施,也有真布施和不净布施的差别。

86、佛说:菩萨应该这样端庄稳重:对世间可惊可怖的事不惊不怖。

87、佛学大师经典语录《佛遗教经》说: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如果目标分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必然一事无成。如果专心致志.用心一处,不被世间的花花世界.美丽景象所干扰.所诱惑,不为其他诱惑性的机会所吸引,将全部潜能变成一个锥子,着力于一点,则可能刺破障碍,取得重大突破。

88、学佛无非是学做人,所谓善知识,就是在做人方面做得很好的人。跟善知识学做人,把人做好了,距佛也就不远了。

89、如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佛日:依猗慈心不怀伤害,是日持戒。一《贤劫经》

90、佛祖所说之法有没有包括在一切音声中呢?那是自然的,佛祖所说之法,也是虚伪,对此,佛祖曾多次表示,自己所说之法,非法非非法,不是佛法,但也并非不是佛法,并不是绝对佛法;当佛祖离世时,将弘法49年所说之法,一举推翻,自称不曾说着一字,没有一个字可以当不变的真理。

91、无畏施即助人消除恐惧.度人苦厄。在生活中,人人都有担惊受怕的事,只要你的行为有助于他人摆脱恐惧情绪,即是无畏施。例如,僧人吃斋念佛.慈眉善目,让人见了感到安心,即是无畏施;跟人打交道时,笑容满面.举止有礼,也是无畏施;少女受人欺侮,义士挺身而出,助其脱难,也是无畏施;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勇敢地走上前线,为保国安民而战斗,也是无畏施。通常来说,无畏施的功德比财施更大。

92、持戒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可靠的标识,穿上警服不一定是真警察,关键看他的思想.言行是否合乎警察条例;穿上僧衣的人不一定是真和尚,关键看他的思想与言行是否合乎戒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

相关推荐
佛语人生生活哲理句子电子版(佛语人生生活哲理的话语)
佛语人生生活哲理的话语(佛语人生生活哲理的美句)
佛语人生生活哲理话语(佛语人生生活哲理的短语)
佛语人生生活哲理的句子(佛语人生生活哲理短语范例)